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1)-2019年政治-云南成教
(1)近代中國的國情
認清中國的國情,是認清和解決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中國革命并取得勝利,必須首先認清中國的基本國情,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和時代特征。近代以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是:
①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使中國實際上喪失了主權國和獨立國的地位,成為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禍害和貧窮落后的總根源,也是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
②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官僚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占據著顯著的優勢。
③代表新的生產關系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并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既受外國資本的嚴重排擠和打擊,又受本國官僚買辦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壓抑和阻撓;同時與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因而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④中國的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社會基礎。封建勢力——無論是皇帝和貴族專制政權,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統治,還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都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殘酷剝削人民,是近代中國最反動的勢力。
⑤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實行分裂剝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農業經濟的廣泛存在,造成中國實際上處于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⑥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群眾,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經濟上的貧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總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極端不平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它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著中國革命的方式方法,制約著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則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就成為近代中國的首要任務。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這些矛盾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m.hy232.cn/zhengzhi/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