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成考】專升本復習資料政治--精講班-“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第十章 “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是歷史上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問題,是分別屬于中國和英國之間、中國和葡萄牙之間的問題;臺灣問題是國內戰爭遺留下來的問題,屬于中國的內政,不容許外國干涉。 “一國兩制”構想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進程。 “一國兩制”首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 葉劍英的談話具體提出了實現祖國統一的九條方針,包括:建議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國家實現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私人財產、房產、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等。這標志著“一國兩制”構想的內容更加明晰化,實際上表達了“一國兩制”的意思。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1982年1月,鄧小平指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概念。 1982年9月以后,“一國兩制”構想在逐步實現的過程中進一步得到發展并走向法制化。1982年12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增加了設立特別行政區的規定,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此后,鄧小平在一系列談話中又從各個方面對“一國兩制”構想進行了闡發,構成了完整的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略構想,并具體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方針和政策。1983年6月提出“鄧六條”。1984年和1987年分別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和中葡聯合聲明,1990年和1993年分別通過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都貫徹了“一國兩制”的精神,使“一國兩制”進一步法制化。 “一國兩制”的涵義: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基礎是“一個中國”,這是一國兩制的核心和根本前提;實行“兩種制度”,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在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實行高度自治,其中的高度自治權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包括終審不到北京。臺灣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寄希望于臺灣人民。 積極促談,爭取通過談判實現統一。 積極促進兩岸“三通”和各項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兩岸經濟、文化關系,為實現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堅決反對任何臺灣獨立的言行。 堅決反對外國勢力插手和干涉臺灣問題。 集中力量搞好經濟建設,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 “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兩制”基本方針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一國兩制”基本方針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相統一的原則。“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創造性地把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來處理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 “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也是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出發的。 “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為解決國際爭端和世界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徑和新的范例。 二、“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實踐 (一)、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 (二)、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m.hy232.cn/zhengzhi/4655.html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聲明:
云南成考交流群